“互联网+教育“时代,老师你准备好了么?

来源:深圳市和谐号教育    2016-04-18

和谐君认为,在“互联网+教育“时代,教师需完成7个转身动作

一变:主动拥抱而非被动接受新技术
今天的学生,是数字化生活的“原住民”,从小就接触和使用各种数字化产品,体验由此带来的种种便利。作为老师如果不不正视这个现实,固守原来的经验和方法,不仅与时代脱节,还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先进的技术远远地抛在后面。所以。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拥抱新技术

长期以来,教师用纸和笔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,不仅耗时费力,准确率也不高,但是“互联网+教育”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。比如在和谐号教育基于微官网开发的“家校中心”里,大数据可以让教师对班里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:谁的强项是什么,弱项在哪里,哪里经常犯错需要加强,最近有哪些进步了,全班学生哪个知识点都掌握了,哪个知识点容易“卡壳”……从这些数据中,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情,还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
二变: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
“互联网+教育”之于教师,意味着什么呢?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话来讲,意味着不与时俱进,就“Out”了!俗话说得好,刀不磨要生锈,人不学要落后。教师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,不能停止学习,要不断吐故纳新,与时俱进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许锡良教授就曾指出,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——学习能力。

两千多年前,孔子杏坛讲学,教育靠的是口口相传;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术出现,文字典籍得以大量复制,书本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,师生得以初步分离。如今,只要接入互联网,海量知识就会从学校公众平台、在线课堂等端口扑面而来。无论身在何地,只要需要,最好的课程、最新的成果、急需解决问题的答案,都可以在互联网得到。总之,“互联网+教育”让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,同时也为教师开启了不断深入学习的大门。

三变:与学生沟通不再仅限面对面

“互联网+教育”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和内容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,更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,让学生与学生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交流。这种交流可以是实时的,也可以是非实时的。教师借助互联网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,同时也能通过虚拟学习社区、在线社区,和每个学生进行更全面、更密切的互动和交流,这也便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需求。

在陕西咸阳三原县东关小学,基于社交化的理念,学校在微信公众平台基础上建设学校微官网,开设“家校中心”,提供解答、学生自主学习、资源浏览、聊天互动等功能,在微官网上,学生、教师、家长等各类角色以教育学习为中心,以数字资源和互动话题为载体,以社交化方式进行沟通交流,形成了“资源和社交”互动生态系统,这样老师可以更接地气地与学生交流,也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,学生还能自主地组成自己的“朋友圈”学习互动,所以对“家校中心”的粘性都很高,几乎学校所有的师生和家长都绑定了“家校中心”身份。

四变:不只传递知识而要设计学习过程
当资源、带宽这些条件具备之后,关键就看会不会用。那么,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教师该如何转变角色应对挑战呢?

传统课堂教师是主宰,学什么、何时学、怎样学、学多深、学多快、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,学习者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。现在优质教学视频被传至网上,学习者对何时看、在何地看、何时进、何时退、何时停可以自由掌控,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、重播,实现了随时随地“按自己的步骤”的自主学习。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,不仅仅要讲课,还要变成“设计师”,精心设计教学活动,抓住学生的兴趣点,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的教学或者活动中,“顺便”教会学生知识点。

五变:让学生聆听更要在虚拟中交互
设想一下,漆黑的课堂里突然出现一个无垠的“星际世界”,似乎触手可及,会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?伴随好奇心而来的是一连串问题:这是什么星系?那个星球叫什么名字?星球之间是如何运转的?一问一答之间,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,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、创造的能力。

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,教室不仅作为一个学习场所,更是一个记忆空间。他们开设有提升学生艺术能力的“云展馆”——利用“虚拟成像”“增强现实”等技术对优秀学生书画及手工作品进行展出;开设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“vava实验室”——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将自然学科的学习内容立体化、全方位地呈现给学生;开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“彩云阅读”——自主借阅一体化的便捷手段,同时将借阅数据的统计,阅读新书的推荐,优秀读后感的分享经彩云阅读平台推送给学生……

六变:教会学生多维度探究而非标准答案
“互联网+”时代,孩子们获取知识和寻找“答案”的途径、方式有很多,如果我们还咬着“标准答案”不放,将会毁掉孩子的创造能力。

曾经有有这样一道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蜜蜂、小鸟、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,请从中找出一种跟其他三种不同的动物。最这个问题的答案,大家众说纷纭,有人认为是小鸟,因为只有鸟有羽毛、还会飞;有人认为是蜜蜂,因为唯有它是昆虫,而且只有它尾部有刺;更有人认为是兔子,因为只有兔子长着长耳,它还是其中唯一进入十二生肖的一位;而学校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熊猫,理由是“它是唯一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国宝级动物”。

这类题本来具有良好的益智和启迪功能,如果让孩子自由回答,只要言之有理,符合逻辑,没有偏离常识,都可以判为正确,此为值得推广的好题,而一旦遭到“单一标准答案”的限定,这道试题的价值就变了味。其实,在西方的语文课里,除了拼写和文法等“硬件”有单一标准外,所有的思考题、智力题、作文、社会调查、课堂讨论等“软知识”,都没有标准答案,完全开放。

七变:从课堂展示到多样化创作与分享
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喻:如果说学校是苗圃,孩子们是种子,那学校则应该是多样化苗圃,为学生多样化发展给足养分。要有不同的土壤,则会“长出”不一样的个性。萨尔曼·可汗是一位典型的以创造性的方式解答“难题”的“学生”;之后的网络分享,更让他名声大噪,比尔·盖茨说:“他是一个先锋,他借助技术手段,帮助大众获取知识、认清自己的位置,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!”



深圳市和谐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集咨询、培训、教育软件开发为一体的专业平台,为全国学校提供学校微信公众号、学校微信公众平台、 学校微官网、学校微官网建设、校园微官网、校园微官网建设、微教育平台、微教育、教育类微官网、教育软件定制、教育咨询培训等专业服务。


“互联网+教育“时代,老师你准备好了么?

来源:深圳市和谐号教育    2016-04-18

和谐君认为,在“互联网+教育“时代,教师需完成7个转身动作

一变:主动拥抱而非被动接受新技术
今天的学生,是数字化生活的“原住民”,从小就接触和使用各种数字化产品,体验由此带来的种种便利。作为老师如果不不正视这个现实,固守原来的经验和方法,不仅与时代脱节,还会被自己的学生和先进的技术远远地抛在后面。所以。教师要和学生们一起拥抱新技术

长期以来,教师用纸和笔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,不仅耗时费力,准确率也不高,但是“互联网+教育”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。比如在和谐号教育基于微官网开发的“家校中心”里,大数据可以让教师对班里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:谁的强项是什么,弱项在哪里,哪里经常犯错需要加强,最近有哪些进步了,全班学生哪个知识点都掌握了,哪个知识点容易“卡壳”……从这些数据中,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学情,还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
二变:借助互联网成为终身学习者
“互联网+教育”之于教师,意味着什么呢?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话来讲,意味着不与时俱进,就“Out”了!俗话说得好,刀不磨要生锈,人不学要落后。教师身为传道授业解惑者,不能停止学习,要不断吐故纳新,与时俱进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许锡良教授就曾指出,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就是——学习能力。

两千多年前,孔子杏坛讲学,教育靠的是口口相传;一千多年前活字印刷术出现,文字典籍得以大量复制,书本成为教育的重要载体,师生得以初步分离。如今,只要接入互联网,海量知识就会从学校公众平台、在线课堂等端口扑面而来。无论身在何地,只要需要,最好的课程、最新的成果、急需解决问题的答案,都可以在互联网得到。总之,“互联网+教育”让因材施教变成了现实,同时也为教师开启了不断深入学习的大门。

三变:与学生沟通不再仅限面对面

“互联网+教育”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信息和内容的远程传输和资源共享,更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,让学生与学生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全方位的双向互动交流。这种交流可以是实时的,也可以是非实时的。教师借助互联网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,同时也能通过虚拟学习社区、在线社区,和每个学生进行更全面、更密切的互动和交流,这也便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需求。

在陕西咸阳三原县东关小学,基于社交化的理念,学校在微信公众平台基础上建设学校微官网,开设“家校中心”,提供解答、学生自主学习、资源浏览、聊天互动等功能,在微官网上,学生、教师、家长等各类角色以教育学习为中心,以数字资源和互动话题为载体,以社交化方式进行沟通交流,形成了“资源和社交”互动生态系统,这样老师可以更接地气地与学生交流,也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,学生还能自主地组成自己的“朋友圈”学习互动,所以对“家校中心”的粘性都很高,几乎学校所有的师生和家长都绑定了“家校中心”身份。

四变:不只传递知识而要设计学习过程
当资源、带宽这些条件具备之后,关键就看会不会用。那么,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教师该如何转变角色应对挑战呢?

传统课堂教师是主宰,学什么、何时学、怎样学、学多深、学多快、学多少都由教师掌控,学习者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。现在优质教学视频被传至网上,学习者对何时看、在何地看、何时进、何时退、何时停可以自由掌控,在任何不懂的地方暂停、重播,实现了随时随地“按自己的步骤”的自主学习。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,不仅仅要讲课,还要变成“设计师”,精心设计教学活动,抓住学生的兴趣点,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具体的教学或者活动中,“顺便”教会学生知识点。

五变:让学生聆听更要在虚拟中交互
设想一下,漆黑的课堂里突然出现一个无垠的“星际世界”,似乎触手可及,会不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?伴随好奇心而来的是一连串问题:这是什么星系?那个星球叫什么名字?星球之间是如何运转的?一问一答之间,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,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、创造的能力。

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,教室不仅作为一个学习场所,更是一个记忆空间。他们开设有提升学生艺术能力的“云展馆”——利用“虚拟成像”“增强现实”等技术对优秀学生书画及手工作品进行展出;开设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“vava实验室”——利用现代信息媒体技术将自然学科的学习内容立体化、全方位地呈现给学生;开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“彩云阅读”——自主借阅一体化的便捷手段,同时将借阅数据的统计,阅读新书的推荐,优秀读后感的分享经彩云阅读平台推送给学生……

六变:教会学生多维度探究而非标准答案
“互联网+”时代,孩子们获取知识和寻找“答案”的途径、方式有很多,如果我们还咬着“标准答案”不放,将会毁掉孩子的创造能力。

曾经有有这样一道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蜜蜂、小鸟、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,请从中找出一种跟其他三种不同的动物。最这个问题的答案,大家众说纷纭,有人认为是小鸟,因为只有鸟有羽毛、还会飞;有人认为是蜜蜂,因为唯有它是昆虫,而且只有它尾部有刺;更有人认为是兔子,因为只有兔子长着长耳,它还是其中唯一进入十二生肖的一位;而学校给出的标准答案是熊猫,理由是“它是唯一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国宝级动物”。

这类题本来具有良好的益智和启迪功能,如果让孩子自由回答,只要言之有理,符合逻辑,没有偏离常识,都可以判为正确,此为值得推广的好题,而一旦遭到“单一标准答案”的限定,这道试题的价值就变了味。其实,在西方的语文课里,除了拼写和文法等“硬件”有单一标准外,所有的思考题、智力题、作文、社会调查、课堂讨论等“软知识”,都没有标准答案,完全开放。

七变:从课堂展示到多样化创作与分享
有人曾打过这样的比喻:如果说学校是苗圃,孩子们是种子,那学校则应该是多样化苗圃,为学生多样化发展给足养分。要有不同的土壤,则会“长出”不一样的个性。萨尔曼·可汗是一位典型的以创造性的方式解答“难题”的“学生”;之后的网络分享,更让他名声大噪,比尔·盖茨说:“他是一个先锋,他借助技术手段,帮助大众获取知识、认清自己的位置,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!”



深圳市和谐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集咨询、培训、教育软件开发为一体的专业平台,为全国学校提供学校微信公众号、学校微信公众平台、 学校微官网、学校微官网建设、校园微官网、校园微官网建设、微教育平台、微教育、教育类微官网、教育软件定制、教育咨询培训等专业服务。


^